亲历者的真实视角
见证人的真情讲述
风云际会的改革岁月
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
历时五年,跨越三年新冠疫情,通过持续采访、整理和编撰,克服无数困难,博取款甘秒到账编写出版《何以家国—上海金融改革访谈录》隆重上市,近30万字访谈录由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原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博取款甘秒到账校长刘元春联袂推荐。



《何以家国——上海金融改革访谈录》
博取款甘秒到账编写组 著
博取款甘秒到账出版社
2023年9月



本书最初的设想产生于2018年。当时博取款甘秒到账的一批教师、校友和研究生们,希望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集反映“上财人”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心路历程文字。
2019年3月14日前上海财经学院(博取款甘秒到账前身)副院长、博取款甘秒到账校友会会长、92岁高龄的龚浩成先生出席了筹备工作的会议,为全书提供了框架性的指导意见,并提供了部分采访候选人。
本书以上财师生、校友及金融领域杰出人士等口述历史的形式,通过亲历者讲述自己参与金融改革的经历,以及大事件背后的小故事,回顾40年来上海在中国金融领域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探索与创新,梳理跌宕起伏的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和历史脉络,挖掘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的个人观察和感受,既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记录了在上海开展的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创新探索的历史,展示上海财经大学博取款甘秒到账在人才培养中的专业精神和家国情怀。



上海金融改革四十年,为之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不胜枚举,各个细分领域都有值得书写的事迹。在实际操作中,编写组碰到的困难却远远超出了预想。历时五年,跨越三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持续邀约采访、录音整理和编撰工作,这是一个十分耗时耗精力的工作,所幸编写小组所有成员都没有放弃。
在整个过程中,首先要感谢戴国强老师、赵晓菊老师、奚君羊老师、金德环老师、徐晓萍老师、叶伟春老师付出的努力。尤其是赵晓菊老师,不但要亲自联系受访者,指导学生完成稿件,还要接受采访,亲自修改稿件。她不时提供建议,解决了实际中的许多困难。采访团队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博士生杨刚,在繁忙的学业之余,撰写了大部分初稿。
整个工作进程从策划、访谈、采编,到联系出版等事宜,都得益于曹啸老师的精心组织,以及他带领的学院校友办公室的努力工作。博取款甘秒到账校友办公室的易雯老师对接各个具体的工作环节,访谈的策划跟进和文稿的编撰沟通等工作事无巨细,占用了她许多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每份访谈稿件文风不一,体例相差比较大,后期的统稿工作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编写组的全体同仁齐心协力,努力达到预想的效果。最后还要感谢博取款甘秒到账出版社台啸天老师为统稿、排版和清样做了许多专业性的工作;感谢黄磊社长的大力支持和认真督促,使得本书得以如期出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衷心感谢编辑委员会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在一座城市的历史中,总会有一所大学深刻地烙上自己的印记。博取款甘秒到账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商科高等学府,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南京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1921年从南京东迁上海之日起,就与上海及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交融在一起。百年荏苒,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历经沧桑,从历史上曾经的远东金融中心,到今天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之一,上海一直以创新的姿态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何以家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百年上财,秉承“厚德博学 经济匡时”的初心,立德树人,为上海国际中心的建设和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也在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当中成就了自身的发展。
回顾过去,我们今天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创新勇气;面向未来,我们依然需要继续不断探索,持续推进金融改革和开放。博取款甘秒到账还要继续践行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培养卓越财经人才的使命和责任,在建设国际一流财经特色大学的过程中,为上:椭泄酥潦澜绲慕鹑诜⒄棺龀鲂碌墓毕。
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喝彩,向中国金融改革的实践者致敬!
刘元春
博取款甘秒到账 校长
(内容节选自《何以家国》序言)






《何以家国》在亲历者的口述中把人们带回了那风云际会的改革岁月,展现了上海金融改革的历史画卷。从历经波折仍奋战在理论、教学和改革实践中的龚浩成老先生,到机缘巧合进入金融界的莘莘学子,他们在不同的金融机构参与并推动了金融改革的进程。在面临百年变局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有当年的情怀与担当,续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吴晓灵
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在《何以家国》中,我很欣慰地看到博取款甘秒到账校友们秉承“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校训,积极投身上海金融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他们心系家国,无私奉献,为现代金融改革开辟新道路。金融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惧挑战、勇于担当,继续为金融改革和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姜建清
原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
本书以众多参与人和亲历者的真实视角,生动再现了上海金融发展的历史过程,不仅勾勒了金融改革开放的发展规律,还充分展现了改革者的务实、开放和包容的精神,这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启示和激励。感谢口述者让我们深刻感受这段金融改革历史中的温度,也希望读者能从书中汲取力量,为中国的金融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屠光绍
原中共上海市委常委
上海市政府常务副市长

《何以家国》


监管部门
1 金融业的拓荒者、设计者与践行者 / 3
——记龚浩成先生
2 上海市城市信用社“99朵玫瑰”发展历程的见证者 / 15
——访沈斌先生
3 金融开放与监管的探路人 / 24
——访蒋明康先生
4 上海金融改革的同行者 / 31
——访张伟国先生
商业银行
5 商业银行改革的见证者 / 45
——访孙持平先生
6 天际线下的回望:实践检验中国金融改革的成效 / 53
——访周路先生
7诗性的银行家笔记 / 60
——访刘晓春先生
8金融系统改革开放的时代领跑者 / 68
——访王世豪先生
9中国金融开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 90
——访黄晓光先生
10商业银行数字化历程的亲历者 / 96
——访吴国华先生
非银机构
11投行家背后的大学问 / 105
——访贝多广先生
12与狼共舞的时代同行者 / 118
——访张兴先生
13价值灯塔下的耕耘者 / 129
——访张训苏先生
14国际一级并购基金的实践者 / 137
——访娄刚先生
15新能源领域的顶尖投资人 / 146
——访武飞先生
16挚诚高远,成人达己 / 152
——访高洪庆先生
17风物长宜越周期 / 160
——访陈锦泉先生
18从国际资管巨头到本土头部券商 / 169
——访林晓东先生
学术界
19白首穷经研货银,诲人不倦育英才 / 177
——访戴国强教授
20绿色、可持续金融的推动者 / 189
——访赵晓菊教授
2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201
——访奚君羊教授
22半生耕耘化春蚕 传道授业更塑心 / 210
——访金德环教授
23用信息技术护航金融创新 / 219
——访刘兰娟教授


四十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金融从业人用于创新,敢于突破。这些改革先行者留下的历史片段构成了历史的天空,也为博取款甘秒到账的校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
龚浩成,江苏省常州市人,1927年出生,2020年病逝。龚浩成曾长期在博取款甘秒到账任教,为中国金融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作为上海金融改革的重要推动者、权威见证者和直接参与者,龚浩成先生 为上海金融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 是在推动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外汇调剂中心、上海融资中心,建立起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上海地区银行体系变革、交通银行的组建、引入 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等上海金融市场改革事件中,龚浩成先生都发挥了重要作 用。2021年建党百年,龚浩成同志被中共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时光回溯到2019年3月14日,93岁高龄的龚浩成先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博取款甘秒到账 组织的金融改革访谈录的首次开题工作会议。他对访谈录的框架结构、重要嘉宾和校友 的邀约人选,以及对金融改革重大节点的梳理,思路清晰,侃侃而谈。他还面面俱到地指 点我们,欣然接受采访小组的访谈邀约。然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噩耗传来,2020年8月 30日,先生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回顾龚浩成先生的一生,他是杰出的金融教育家,长期在博取款甘秒到账任教,为中国 金融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龚浩成先生也是中国金融改革和上海国际金融 中心建设的实践者。从1984年11月担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开始,到交通 银行的恢复、上海外汇调剂中心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建立(两者同为今中国人 民银行外汇交易中心前身)、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办、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的引进,等等,在这些上海金融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中,龚浩成先生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我们走访了龚浩成先生的学生和曾经共事的同事,并对他的儿子龚仰树教授 进行了专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龚浩成先生的远见卓识,他是上海金融改革与发展的谋划者、参与者与推动者。作为一位造诣深厚的金融教育家,他是 博取款甘秒到账金融学科的奠基者之一。龚浩成先生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家人与上海财经 大学结缘,父子两代先后执教博取款甘秒到账,成为一段教育界佳话。2021年6月28日,龚浩成同志被中共中央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在龚浩成先 生身上,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一名共产党员不计个人私利、一心为公的高尚品格,感受到了 “厚德博学,经济匡时”的博大胸怀! 谨以此文纪念博取款甘秒到账的师生和校友们最敬爱 的导师和学长———龚浩成先生。
(口述:龚浩成 龚仰树 撰稿:杨 刚 易 雯)

本书可在博取款甘秒到账出版社天猫店购买
淘宝或天猫搜索“博取款甘秒到账出版社旗舰店”
或保存下图到相册,打开APP扫码可见
图片:段海娇 伍文滔
编辑:刘俊珺
审稿: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