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7月
2023年7月6日-7日,由博取款甘秒到账、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博取款甘秒到账暑期宏观金融研讨会”在同德楼举行。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林晓骥教授、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系金融学终身教授苗建军教授,博取款甘秒到账商学院聂光宇教授、李溦副教授、苏东灵助教授,博取款甘秒到账杨诶助教授、张蒙博助教授、寸无旷助教授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研讨会由寸无旷老师主持,来自校内外的二十余位教师和博士生参会研讨。

林晓骥教授
林晓骥教授的报告题目为 “State Ownership 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A Tale of Two Sectors”(“国有体制和货币政策传导:两部门分析”)。他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对货币政策和国有体制对企业的资产价格、公司政策、以及资本配置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分析了货币政策冲击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不同影响,及其带来的资本错配现象。

苗建军教授
苗建军教授的报告题目为“Robust Rationally Inattentive Discrete Choice”。他的研究论文在离散选择环境中引入了基于Shannon信息成本的理性疏忽模型,并考虑了决策者对模型错误或不确定性(Model specification/Ambiguity)的关注。通过理论和数值方法,论文提供了问题的通用解法。研究结果显示,决策者更倾向于悲观地对待可能出现更糟糕结果的信念。因此,他们的选择行为与基于风险厌恶的标准理性疏忽模型有明显的差异。

聂光宇教授
聂光宇教授作题为“Optimal Time-Consistent Capital Controls as Dynamic Terms-of-Trade Manipulation”( 《出于动态贸易条件操控目的下的最优资本管制政策》)的报告。他在论文中构建了两国模型,阐述了开放大型经济体的政府出于动态贸易条件操控目的,开展的最优资本流动管理政策。该模型要求政府政策满足时间一致性,并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单边的资本管制政策可能会伤害到本国的福利水平。

苏东灵助教授
苏东灵助教授作题为“Long-term Bonds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in a Banking Model”(《长期国债、银行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报告。他在论文中研究了长期国债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期国债的存在加剧了冲击的收缩效应,但福利影响与冲击性质相关。进一步地,他探讨了不同形式的宏观审慎政策在金融稳定和通货膨胀稳定之间的权衡取舍。

杨诶助教授
杨诶助教授的报告题目为“Equity Price Responses and the Fed Information Effect”( 《权益价格反应与央行信息效应》)。他在研究论文中通过权益价格的高频反应识别了美联储信息效应的存在,且证明了该效应的短期效果明显,进一步使用高频数据与符号限制下的SVAR识别了央行信息的宏观效果。最后构建了非对称信息下的DSGE模型,以阐明央行信息效应的识别与时变性来源。

张蒙博助教授
张蒙博助教授的报告题目为“Bubbly Leverage Cycle”( 《有泡沫的杠杆周期》)的报告。他在论文中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分析在无限期经济体中,带有资产泡沫的内生杠杆周期的动态。该模型可以产生多种动态均衡,包括在经济增长、金融杠杆和资产泡沫上的内生繁荣-衰退周期。该论文还讨论了杠杆约束政策对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影响。

寸无旷助教授
寸无旷助教授作题为“Large Banks and Endogenous Credit Cycle”( 《大型银行和内生性的信贷周期》)的报告。他在论文中主要阐述了银行业的集中度、大型银行规模对银行系统稳定性和信贷周期性的影响。其构建的模型还解释了银行行业集中度和危机发生概率的负相关性。

李溦副教授
李溦副教授作题为“Rational Inattention, Endogenous Long-run Risk and the Real Exchange”(《理性疏忽,长期风险与实际汇率》)的报告。她的研究论文证明,在理性疏忽的假定下,家庭对于资产风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进而才会减少对风险资产的持有,最终降低了实际汇率的波动性。她指出,基于上述模型能够解释一些宏观金融方面的谜题。

在各位报告嘉宾的宣讲过程中,参会师生们积极提问、参与互动,碰撞出智慧火花,启发了创新观点,丰富的报告内容、精彩的学术讨论,令师生们受益匪浅。在热烈的集中讨论环节之后,第一届“博取款甘秒到账暑期宏观金融研讨会”圆满结束。

图文 | 司思
编审 | 寸无旷